對話“十四五” | 中國高鐵加速智能化
中國高鐵為何能在短時間實現快速趕超?中國高鐵的標準有哪些特點?高鐵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圍繞相關問題,記者近日對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教授彭其淵進行了采訪。
問:中國高鐵起步晚,并不具備先發優勢,但如今卻處于全球領跑水平。您覺得我國高鐵發展能夠短時間內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彭其淵:上世紀60年代,高鐵就已經在國外出現了,而我們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研究高速鐵路的興建。2005年,我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始建設,當時,我們的列車還是靠引進外來技術。但很快,到2009年武廣高鐵開通,我們就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條高速鐵路。
從2005年到現在,短短十幾年時間,我們從一個沒有高鐵的國家變成了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高鐵線路、最先進高鐵技術的國家。之所以能有這樣一個快速的飛躍,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首先,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制度和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給我們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土壤。我們能夠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建成“四縱四橫”的高鐵網,離不開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全國一盤棋”的統一規劃,國家有關部門在產業布局等方面給予的強有力支持,以及地方黨委政府在建設用地、市政配套等方面發揮的作用。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高鐵這種基礎設施建設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其次,我們對高鐵的市場需求非常大。我們國家國土面積大,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的交流溝通離不開完備高效的鐵路網支撐。另外,我們國家人口多,分布密集,快捷的出行,也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可以說,高鐵的建設事關人民群眾的福祉。高鐵的建設成本很高,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很難收回成本。正是這些需求,帶動了高鐵的建設。
再次,我們有一支能夠為國家鐵路發展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科技工作者隊伍。在我們對高鐵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再吸收的過程中,正是他們對技術的刻苦攻關、不懈鉆研,才讓我們能夠短時間內攻克高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建造,將創新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問:中國高鐵在制造上不僅采用中國技術,還采用了中國標準。和國際標準相比,中國標準有什么特點?
彭其淵:中國高鐵標準是結合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國鐵路總公司企業標準以及專門為中國標準動車組制定的一批技術標準的復合型標準,是符合中國鐵路,運行環境和運行需求的標準。比如,國外高鐵距離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中國高鐵則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這是因為我們在自己國家的國土上建設高速鐵路,肯定是要按照我們國家的需求和特點來建造的,同時也參照了一些國際的通用標準。
另外一點,某個行業的認證標準一般是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的一個象征,指導著這個行業產品的生產行為。能夠確立標準,也是一種做大做強的體現。最開始一無所有的時候,談標準是不太可能的,只有我們的技術強大到能夠說服別人,達到領先水平,我們在這個領域才能有話語權。近年來,我國在一些領域的標準上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越來越多的“中國標準”成為世界領先的標準。現在我國的高鐵標準,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得到世界的認可。
問:現在我們大部分的高鐵都是按照時速350公里設計的。就理論上來說,陸地交通系統的極限速度是多少?有報道說,我國已研究出運行時速高達620公里的高鐵,以后我們是否有可能坐上這種超高速高鐵?
彭其淵:如果從商業運行上看,當列車的時速達到350公里以上,由于空氣摩擦所產生的嘯聲和阻力會大大增加,列車運行的能耗以及所產生的成本相應地也就會增大。這對于高鐵的商業運行來說,是不劃算的。如果從現在的輪軌技術理論上來看,當列車時速達到500公里及以上,將會出現車輪縱向蠕滑的不穩定問題,這可能會出現你所說的高速輪軌的速度極限。
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多原本的極限值都會慢慢找到突破的方法。比如磁浮加中空技術可以減少空間摩擦阻力,讓我們的列車時速突破500公里的限制。今年年初,由西南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高溫超導磁浮原理樣車下線,并在試驗線上懸浮成功,它的速度目標值能達到每小時620公里。不過,從實驗室技術到真正商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段路到底有多長?我個人估算,至少需要3到5年。
問:您覺得高鐵未來的發展趨勢或方向是什么?
彭其淵:我覺得一個是更加高速化。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開始開展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時速400公里級高速輪軌客運列車的研制和試驗。對于更快的速度,我們不僅有市場需求、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另外一個是智能化。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高鐵裝備、運營管理以及旅客服務今后將越來越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將會極大提升高鐵的服務品質和產品供給水平。去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出臺了《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其中就提出智能高鐵率先建成,智慧鐵路加快實現的目標。
還有一個是綠色環保化。節能環保本身也是我們的發展趨勢,具體到高鐵這里,降低能耗、采用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在建設中使用綠色環保材料也必然會成為我們的發展目標。